2)第三百四十七章 解惑_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幼子,而韩琦又是皇上器重的宰相,声望颇重,而他却有才学,宋神宗便将自己的三公主,嫁给了韩琦幼子,拜驸马都尉,终赢海军承宣使,甚少入朝,只是闲赋在家。

  膝下有六子,各个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而韩嘉彦也是闲暇无事便来到自家出钱资助的书院成为教书先生。在这所学院的先生中,以他的身份最尊贵,亦是学识渊博之人。

  韩嘉彦见赵构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之前有些傻愣住了,不过还是欣慰的笑了。正因他甚少入宫,也不曾见过赵构,故而赵构也没有喊他为驸马,或是姑父,就当是先生一样敬重。

  “若是没有制度约束行为,天下必定大乱,制度只是因时制宜,不可一成不变。若是大宋完全前唐的制度,那么长久下去想必会是民不聊生,十年寒窗苦读为得就是一朝金榜题名。”

  “入朝为官与地方为官有很大的不同,在京城达官贵人甚多,在地方一府之官便可以横行无忌,然而在京城却夹着尾巴做人,溜须拍马的事情做了不知道多少,唯有制度才能约束这些人。”

  “制度就像是一把尺子,也是一个标准,越过标准便要受到惩罚,所以说在‘王制’这篇中讲述的便是这个。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大宋王朝的帝王,都明白什么才是标准,一切皆有皇上定夺。”

  赵构郑重的点点头,经过韩嘉彦的解惑。顿时,赵构明白了他话中隐晦的意思,也就是说变法不是不可以,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并不是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哪怕做的再多,伤害到百姓利益,一切免谈

  大宋王朝需要改变,却不能像他那样急功近利。若是那样做,只怕适得其反。在百姓心中,地位最高的是士,最后是商,文人墨客多数进入官场任职,渐渐地学会了阳奉阴违,溜须拍马的本事。

  原本心地善良,一心实现抱负的官吏,在朝中乌烟瘴气之地,就算是保持得再好,也没有办法保持本心不变,时间长了依然会受到沾染,也就是说想要变革,最好的方法是打通文人这条道路,并非百姓。

  在乱世之中百姓胜过文人,在和平时期文人胜过百姓,百姓不懂的管理之道,也不懂得官场,如何能得到他人尊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乃自古流传的一句话。

  若是有人不愿意读书习字,考取头名状元,那便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尤其是那些常年闲赋在家,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受尽了穷苦的日子,一下子从地狱走向天堂,他们如何拒绝钱财的诱惑呢?

  直到现在赵构才明白,大宋的本质便是重文抑武,文人的天下。如果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在他们的固定思维中,要是真的罢免或是做出其他的事情就难以控制,而这个事情是赵构一直未曾想到,他才明白自己错的离谱。

  即使在朝中占了上风,放眼天下又有多少读书人看到这件事的背后,只是看眼前,而眼前的文人便是如此。若非韩嘉彦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明里暗里的点拨,只怕赵构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无法真正认清自己,要是连自己都无法认清,那才是最可怕的,想到此处,赵构忍不住一阵后怕。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