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83章 税收改革试点_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3章税收改革试点

  听到卢象升的询问,朱由校定了定心神,心中思量起来。

  大明朝原是没有免税政策,所有田土,除了皇庄以外,都要缴纳正赋。

  且大明朝的正赋极低,对百姓来讲负担是十分小的,哪怕现在加征了辽饷也是如此。

  真正让百姓压力大的是杂役。杂役不仅数额多,且税种繁杂,府县官府也可以根据需要收取。

  特别是一条鞭法推行后,杂役都要换成银来征收,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严重的负担。

  只是这种杂税对普通百姓来说是负担,但对于官员却不是,因为大明朝虽然正税所有人都要交,但杂役却不用。

  朝廷对于有功名以及有官员身份的人是施以优免政策的。

  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有不同等级的优免额度,为了防止滥用优免,朝廷规定最多一品官可以优免三十人。

  但自万历怠政后就没人管了,导致优免的人数跟额度越来越多,相对应朝廷的税收也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很多人吸附绞盘于官吏,叫做投献,以换取免除交杂役费的权力。

  朱由校对此事早就有了解,也甚是束手无策中,正税本就低,杂役优免的人还多。

  如此一来朝廷这还怎么收税,并且朝廷对优免、投献的人收不了杂役,那只能向那些没有依靠如无根浮萍般的普通老百姓收税了,这就导致百姓的压力急剧增大,如遇丰年还可尽力承受,要是偏逢灾年动则家破人亡。

  作为穿越者的朱由校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再等六年以后,大明朝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旱,如果不提早布局改变税收政策,到时定有很多重压之下的人会揭竿而起。

  因此他一上来就支持叶向高等推行人均田均役制度,重新厘定杂役优免额度,禁止投献,禁止官员扩大优免额度。

  这么做阻力甚多,刚推行的时候,在京畿的勋贵、文官的劝谏、弹劾题本极多。

  得亏朱由校以及叶向高等人的决心十分大,对如涛浪般的弹劾非议一直无动于衷。再加上在京畿、河北、山东平叛,震慑了这些文臣勋贵,这才让京畿的均田均役得以顺利推行。

  但这个问题只解决了杂役优免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正税低的问题。

  因此朱由校便想以此为试点,适当的对正税加税。

  至于怎么加,朱由校也有了想法,便是利用历史上卢象升在担任宣大总督后,为解决粮饷问题,提出的“因粮”政策。

  所谓的因粮政策,其实就是对富人进行加征,具体执行办法是: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

  如此的话,穷人还是跟以往一样的,但富人则还是加税,对于普通百姓的负担是较小的。

  朱由校心里明白,如今辽东战事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