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5章 朱由校的心思_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5章朱由校的心思

  此时临近中午,朱由校也没让他们三人回去,留下来一起用了午膳。

  就算他向给内阁哭穷说缺钱,屯田修船、开海运的钱还是要给的。

  朱由校只得忍痛答应把魏忠贤搜刮来的一百三十多万两的赃款提前预定给内阁,用做屯田和修船的用途。

  看来要让魏忠贤加快进度,多反贪,多抄几个的家,不然根本不够花。

  ······

  午膳完毕后,朱由校小憩了一会,醒后就摆驾去文华殿听日讲去了。

  近来,日讲经筵连日不辍,这么勤学的态度,让朝臣对他赞誉有加。

  今日的试讲官丁绍轼,还是讲《大明会典》,但在朱由校的特意嘱咐下,丁绍轼今天把朝廷现今的财政情况及制度、源流做了简单的讲解,让朱由校收获颇深。

  明朝财政体系及其复杂,分散的,没有统一的财务统计,没有像宋代三司使那样统一的财政机构。

  六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征税权,皇帝还有自己小金库内帑,有专供皇帝的赋税、内府二十四衙门等,地方也会把一部分税收自己截留。

  这导致户部掌握的数据不一定准确,统一调度的时候各部门推诿,各部门不愿出钱,行政效率极慢。

  同时征收还有本色(缴纳实物)、折色(把实物换成白银)、征收不仅有实物、白银还有钞跟铜钱等等,问题及其复杂,要说清楚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所以这么复杂的财政体系,想要实现完全改革是困难重重,只能一步一步来。

  朱由校很明确,目前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财政体系下做到开源与节流,说白了就是多收税,少花钱。

  但多收税,怎么收,不能只靠自己的一封诏令就能实现的,也不是简单抄家就行的,这只是饮鸩止渴,必须细水长流才行,征收赋税,广开财源才行。

  但设置什么税,怎么收,对谁收,每个都是问题。

  其中牵扯利益太多,导致意见太多,哪怕一个所谓的党中的意见也不统一。

  比如历史上浙党有些人希望征收田税,不要征收商税;阉党的某些人比如崔呈秀等人也建议废除榷税,反对商税;同为东林李邦华等人也坚持加征田税等。

  但东林党内的某些人,比如叶向高、汪应蛟等反而建议加征商税。朝臣之间意见相左,做起事来自然会相互掣肘,不能长久坚持。

  这还是只是征什么税的问题。

  关于怎么征税,纷纷各执己见,比如许多人说东林反对加税,其实并不是,他们反对的是中央直接收税的制度。

  例如神宗派太监征收矿税,他们极力反对,批判为神宗搜刮民脂民膏。主张税必须由地方先收税然后再上交朝廷。

  因此对此进行朝议就很有必要,朱由校让朝臣们都提意见,共同商定,他也知道中间会各种推诿扯皮,而他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