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38章 大论战_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38章大论战

  “陛下,浙中王学主要以钱德洪、王畿为代表。他们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心学的核心观点,即“良知”而展开的,他们认为良知乃当世学术之精髓。就如仁对于孔圣人,义对于孟子而言。

  并且他们认为良知发自本心,不加工夫修证而后得。但对于何为本心,何为良知,他们现在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但这种观点属实有些空谈,所以还有人引入佛学,认为儒即禅,禅即儒,疏于空洞。”

  朱由校闻言也缓缓点头,暗道确实如此。

  心学要探讨什么是心,什么是良知。这种问题就如同讨论什么是道,什么是理。都是一些比较形而上的问题,了解起来难以理解,最后难免要从宗教中汲取养分。

  不过刘宗周还是实事求是的,并不是一味批判浙中王学,随后他又提起了浙中王学好的一面。

  “浙中王学有钱德洪者,其对于心学看法深厚。对王文成“致良知”之说进一步阐发,提出学问不在空处。学问必以有事为主的看法。突出当今所急,在务实不在炫名,在躬行不在议论。

  他主张不必纠结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心这些问题。

  认为心学最主要的要去做,在行动中至良知,更重要的是要把行为践行于日常行事上,著实格物,使竭意诚心正。正所谓格物之学,就是在实现良知上见功夫。

  前人所说的远大理想都是太过于空谈,徒放心耳。想要致良知、真正重要的是日常功夫。时行时止,时默时语,念念精明,毫厘不放,此即行著习察实功格物之功也。于此相当切实。着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

  朱由校闻言顿时沉思良久,刘宗周这么一说顿时让他觉得暗暗心惊。

  暗道怪不得心学能够在明末流行开来。其原因就在于它的门槛要比之前的学说低太多了。

  以前的程朱理学要成为圣人,就要求士人必须要有类似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等的要求与理想才行。

  这种事情的门槛跟要求很高,普通平民百姓哪里能听得懂,哪里能做得了这种事情。

  但这时却出来个心学,突然告诉他们,不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等要求与理想。想要成为圣人,想要致良知,只要做好自己,穿衣吃饭,做好日常功夫即可。

  这瞬间就让平民百姓听懂了,这种门槛要比之前的程朱理学,低多少,受众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在日常上见功夫,行时止,时默时语,念念精明,毫厘不放,这浙中王学倒是有些意思。”

  朱由校闻言也忍不住喃喃自语起来,而一旁的孙慎行等人也暗道不好,他们知道皇帝此人还比较年轻,并且很容易接受一些新想法。

  所以见皇帝这般样子,唯恐皇帝认同这些看法,孙慎行见状立马拱手道:

  “陛下,此说看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