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6章 筑堤捍水,垦殖水田_霸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6章筑堤捍水,垦殖水田

  吴郡目前的情况是,郡县初平,刚有小安,百姓皆务其本业,百废待兴。

  官府当然也是希望完善治理,兴修水利,完善道路,甚至建设城邑。

  孙策咨询几位臣子关于全郡道路和吴县城邑的建议,朱治最先开口。

  “将军,如今吴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百姓皆在忙于农耕,恢复生产。且已经在修一处水利,若此时再建道路,修城邑,养军兵,必须有所规划了,否则恐怕会操之过急。”

  孙策顿时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件工程正在施行之中,问道:“水利的兴修情况如何了?”

  顾雍主动介绍道:“这项水利主要是在东陵乡高处修建一处湖陂,然后通沟渠四时入垄,筑堤捍水,垦造水田,将千余顷望天田改造为水田。”

  孙策听完便有所了然,总有人以为他一名将军不懂农业、水利,以为他说的亩产十石是异想天开。

  事实上孙策所了解的农业水平,甚至要远超当世大部分劝课农桑的官员!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很多人尤其是从北方南下,没有接触过真实农耕的士人被想象中的农业给固定了认知。

  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江南尤其是吴县这一带会被称为玉米之乡。

  很多人都以为引水灌溉,就是修一条沟渠把水灌溉一遍土地就行了,这种旱田自然是亩产只有两三石,也就是一亩地产粮只有五十斤到七十斤之间。而后世人一年的食物摄入量是每年四百斤。就说这个时代的百姓,怎么可能不面黄肌瘦?

  可如果兴修水利这么简单,那些修水利的官员会被无数百姓世代供奉、纪念?

  事实上,真正的修渠堰是吴县这种,将水利灌溉区内的所有旱田改造成水田,建起田埂将田垄围起来,筑堤捍水,劝以耕牧。水田既修,其利兼倍。

  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学者傅玄考察了地利,总结出来“旱田命悬于天,人力虽修,可一旦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弃矣。”而“水田则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所以“自近魏以来白田收至十馀石,水田收数十石。”

  这也是为什么修建水利之后,农田可以不患水旱。淮南那里因为有芍陂,更是形成了一处百里不望天区。

  顾雍此时也说道:“旱田和水田差距极大,县中劝农官员已经按《氾胜之书》指导百姓调节水田水温,水温得时,早稻晚稻合计产粮十石完全不在话下。”

  孙策微微点头,要发展水田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水源充足,二建设沟渠。

  前者鱼米之乡,这片土地已经满足。

  但后者建设沟渠,你指望一群小农经济的小民自己去干这个?就算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干一百辈人,甚至一千辈人,能不能挖出一座湖陂,然后修出来一条沟渠,灌溉上自己那二十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