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三五章 我玩的不一样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目,还不如类同呢。

  四书五经,字数最多的《左传》也就十九万字,而《左传》只是编年体的史书,辩经其实用不上。

  能出辩经题目的,因为这是涉及道统之争,就局限在四书了,满打满算也就五万多字。

  再抛开一些不能成为辩经题目的,真没有多少,就是这几个月辩经的题目,也有了拼凑的痕迹。

  所以,这时候就是官家出了类同的题目,想来整个国朝士林也是理解的。

  “怎么?都觉得我出不了题目了?”

  赵曦可没他们这些忧虑。

  整个汴梁的辩经,都辩了些啥,赵曦很清楚。

  无非是摘句……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还有他们固化的思维。

  不管是士林还是朝臣,他们出题的类型,完全与科考题目相同。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句子,让辩经者以此展开。

  赵曦的轻松,并没有让相公们也跟着轻松起来,反倒是更加凝重了。

  毕竟官家没参与辩经,即便是知道,也不会知道的太详细。

  倘若官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出题,若题目难度够大还可以,若题目大众化了……这就丢大人了。

  “官家……”

  “诸位,我想问,辩经辩经,所辩者为何?”

  “官家,辩经本就是着经典之论而辩。”

  说到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次辩经,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是真正的一鸣惊人了,也让王安石的新学第一次在士林露脸。

  这时候王安石对答官家时理直气壮。

  他好像感觉到一点点不合适了。

  官家经常出乎意料,他真不想这时候官家再有什么变化,让新学的大好形势化为泡影。

  “那我就再问,既然是经典,为何会有各家之言?”

  赵曦其实能直接说出来,这样做有点装。

  让这些千古名人,一步步顺着自己的话头,最后在落在自己想说明的问题上,相当有成就感。

  本来这庭辩,赵曦从开始就是当玩的……

  “时过境迁,经典被历代大儒释义,经典的本意是否为圣贤原义,无从知晓。”

  “如今,各家学派释义,自是为究竟经典之本,追根溯源,以此定儒学之道统。”

  浸淫经典多年,每一个相公都对典籍有自己的理解。同时,也保持了对前辈们释义典籍的怀疑。

  这就是大宋文华昌盛的体现。

  其他人这时候已经开始警觉官家了,毕竟这种事在官家身上台常见了。

  可韩绛却是在配合着赵曦往下说。

  不管是不是踩对了官家的点,总不能让官家冷场了。

  “确如子华相公所言,道统之争……也就是说所有学派都在究竟根源。”

  “既然庭辩最终要落在道统上,寻章摘句是辩经,那么直指根源也是辩经。”

  “我想出的题目是……道!”

  赵曦很享受一帮相公懵逼的神情,这时候就是这样。

  “官家,可是辩道之追根溯源?”

  韩琦没什么学派之争,配合不配合官家,看需要而定。

  到这程度了,作为宰辅,就应该配合着官家做。

  “是也不是,见仁见智吧。可以是明道,可以是论道,也可以是说道,甚至是定道,都可以。”

  辩经数月,整个士林都在寻章摘句,我偏偏跟你们都不一样。

  提纲挈领的辩经,才是真正契合道统之争的命题。

  一个道字,是真正的见仁见智。放民间可论,放士林可辩,放朝堂也一样。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