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三七章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邵雍的理论体系中也有所论及。

  赵曦有点怀疑,这老小子是不是看人下菜……

  当显世的几家学派都开始掺合后,辩经的场面越来越庄重了。

  对,就是这感觉,庄重。

  赵曦几次向衍生公看去,看看他对这些祖宗门徒改变祖宗原义后的反应,结果,这家伙完全沉浸在整个庭辩中了。

  包括整个大庆殿的所有人,个个专注着,每当一个人论道,都会静悄悄的倾听,那怕是对立观点的,也一样尊重着阐述观点的人。

  看来组织方需要管饭了……

  这就是个扯淡的事,最起码赵曦开始是这样认为的,可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赵曦才发现,自己也被这个氛围带进去了。

  他现在能确定的:第一,这些所谓的各家学派,从来没这般交流过,没这般尽心尽力交流过。这也让他们真正的相互学习了。

  第二,没有一家学派是成熟的理论体系,都是在释义经典时有了想法,从而由某个点往广度延伸,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论。

  各人有各人的际遇,各人有各人释义经典的角度,也是造成有不同理念的原因。

  这样的庭辩,能让他们试着去理解各家的理念…~找错的基础是必须去了解别人的核心。

  辩论的结果,从来都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观点。

  在创立一家学派时,特别是这种初创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体系的阶段,旁征博引和考据都是有限的。

  那怕赵曦不在乎一直听他们往远的扯,更不在意管吃管住,都还是有理屈词穷的时候。

  最先脱离战场的是张载。张载的力量太单薄了。

  官职不高,影响力不大,西北本来文运就不显,在整个大庆殿里,能找到支持他观点的官员和士子太少了。

  张载还没有完善他的理论体系,关键是他并没有用科学实验去验证他的理论…~这是赵曦认为他败阵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张载师从周敦颐,或者说他的理论是摘自周敦颐理论的某个点。

  他若是继续辩下去,只能从周敦颐的理论中找跟脚。这样的结果恐怕会让他这个所谓的关学直接埋没,成为周敦颐学术的旁系。

  张载退出是最聪明的做法。辩经没有胜败,只要把观点在庭辩上阐述了,对于张载这种影响力仅限于横渠之地的学派而言,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

  接下来不再继续争辩的是周敦颐。他之所以不再争辩,是被跟自己理念相同的二程给放展了。

  这个真没法。曾听闻二程也有师周敦颐的故事,如今看来没这回事。

  在两个接近的观点中,越详细,越具体,便越有说服力。

  二程之于周敦颐就是这样。

  两家学术是一个宗旨,或者说一个核心要义。周敦颐是泛泛而谈,而二程相当于将其观点明晰化。

  周敦颐或许更在意学术传承,无意一争高下,同样也没考虑帝王对他的看法和印象。

  写《爱莲说》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超凡脱俗的品格,谁也不知道,反正就这样吧。

  这只是结果,至于过程……已经过去两天了。

  幸好每一家学派都不是一个人撑着,否则连续说两天话,估计那嗓子也就废了。

  两天了,朝廷屁事没做,就听人扯淡。赵曦早考虑过这问题,日期是定在休沐的时间……不过在朝臣们来看,好像这扯淡的事,比处理朝政还重要。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