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七章 那个神秘声音十_老公今天我又倒霉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他们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呢?”

  “世尊!您的教说,是我们学习正法的根源,也是我们学习正法的向导与依靠,请世尊为我们解说,让我们遵循您的教导来实践吧!”比丘们请求道。

  “比丘们!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禁不住地生起悲伤忧愁、痛苦怨叹,继而愤怒迷乱而失去理智。这时,有两种感受会交相增长蔓延,那就是‘身受’与‘心受’。这种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着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双重痛苦。

  怎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一般人的无知,让他们欢乐时,就纵情享乐,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痛苦时,则生气不悦,成了瞋恚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在不苦不乐时,则浑沌不明,对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没有真切如实的证知,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这样,当他快乐时,就被快乐所牵绊;痛苦时,就被痛苦所牵绊;连不苦不乐时,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这就是深陷贪、瞋、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

  比丘们!有修有证的圣弟子就不一样了,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心里不起悲伤忧愁、不痛苦怨叹、不愤怒迷乱,所以不会失去理智。这时,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没有‘心受’。这种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当他们有乐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欲贪烦恼的奴隶;有苦受时心不染着,所以不会成为瞋恚烦恼的奴隶;在不苦不乐时,对苦、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变化、余味黏着、终是祸患、必须舍离等,能真切如实的证知,不会成为愚痴烦恼的奴隶。这样,当他有乐受时,不为乐受所牵绊;有苦受时,不为苦受所牵绊;不苦不乐时,也不会被不苦不乐所牵绊,这就是解脱了贪、瞋、痴;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牵绊的圣弟子。”

  被身苦所折磨的时候。

  身体的病痛是否会引起你内心的痛苦?如果有个重病号跟你说他现在“痛并快乐着”,你是不是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佛陀教导我们“身虽苦而心不苦”,苦的来源是“身苦”,佛法的重点是察觉“心苦”,调伏“心苦”,止息“心苦”。

  在《百喻经》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这讲的是有一个人入海,就是到海岸边的一个国家去取沉水香。

  因为沉水香多半生长在一些沼泽地带,海边大森林里面。积累了很多年,总算凑了一车沉香,拿回来就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卖了半天也卖不掉,心中非常懊恼和着急,这么多钱不能变现,可不着急么,怎么办呢?

  就看旁边有人在卖木炭,卖得很快,一买几十斤一买几十斤,他就说我哪有这个功夫,这个沉香这么卖得卖到什么时候啊?我不如把沉香烧成炭,就能快快的卖掉了。于是真的就把沉香全部烧成炭了。

  一车沉香卖的钱还没人家半车炭卖的钱多。

  这就是讲愚昧的人不识宝,不知沉香的宝贵。宝贝这东西当然不容易卖掉啊,但是它的价值要超过炭很多很多倍。这个是《百喻经》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在印度也有这样愚蠢的人,艰辛得到的宝贝结果被自己当木炭贱卖了。

  老公今天我又倒霉了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bqgo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